在抗美援朝的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第38军第113师创造了一项令人瞩目的历史纪录。他们以极高的效率配资机构网,在仅仅14小时内,完成了山地急行军72.5公里(即145华里),且携带了所有装备和五日给养。与全军摩托化作战的美军第9军相比,他们抢先占领了三所里和龙源里,成功切断了敌人的退路,这一壮举为志愿军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由于战役本身的复杂性和许多英雄事迹,很多人未曾详细了解第113师这次急行军的艰辛与挑战。
第113师的急行军发生在第二次战役的反攻阶段。当时,志愿军的6个军在长达140公里的战线上,对美军第8集团军形成了包围之势:第38、42军猛攻德川、宁远的韩军第7、8师;第40军则进攻美军第2师的阵地;第50、66、39军分别在定州、泰川和云山伏击美军的24师、25师以及英军第27旅和韩军第1师。这些部队像一张巨网将美军紧紧包围。而根据以往的战术,志愿军必须在总攻之前切断敌人的退路,封锁敌军的撤退通道,确保胜利。三所里成为了关键的“门闩”,能否迅速占领这里,决定了战役的成败。
展开剩余81%在此关键时刻,第113师被选中执行任务,他们是距离三所里最近的部队。然而,这项任务充满了艰巨挑战。首先,行军时间仅有14小时(包括集结时间,实际行军时间甚至不到这个数)。其次,在途中,部队极有可能与敌人遭遇,还可能面临空袭,但他们必须不顾一切,前进并按时抵达三所里。最后,一旦到达三所里,必须立刻投入阻击战,即便全师牺牲,也不能让一个敌人通过。
如果仅从文字上来看这些命令,似乎很难体会它们的真正困难,但举几个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艰难性。首先,第113师的急行军远远超越了红军在长征时期的飞夺泸定桥。飞夺泸定桥被誉为“山地行军的壮举”,当时红4团的每小时行军速度为10里,而第113师的每小时行进速度达到15公里,所走的距离也远超地图上的直线距离。再者,志愿军的装备较为沉重,他们没有摩托化车辆,所有装备和给养都必须由官兵自己携带,负重甚至超过了美军。更何况,朝鲜半岛的寒冬早已来临,穿着棉衣和棉裤行军,汗水和湿衣服的困扰使得这场行军更为艰难。
第三,第113师的战士们早已疲惫不堪。在出征前一晚,他们刚刚随第38军攻克了德川,重创了韩军7师,这场战斗对部队消耗极大。而且,志愿军采用夜间作战、白天休整的作战方式,这种生物钟的颠倒让许多士兵疲惫不堪。第113师的官兵们几乎没有时间休息,甚至在吃饭时也因疲劳而不知觉地入睡。队伍以接近极限的状态行进,这样的艰苦使得他们的急行军成为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二)步兵难,炮兵更难,一路之上大批官兵倒下
行军途中,山区的艰难地形与积雪覆盖的道路使得行进变得异常困难。志愿军战士们穿着大头鞋行走在冰雪中,常常需要几个人的帮助才能拔出被雪困住的脚。有些战士索性脱掉鞋子,光脚在冰雪中继续前行,结果很快就被山石划伤,鲜血直流。战士们因为极度疲劳,步伐变得摇晃不定,稍一放慢速度,就会有人倒在地上,陷入昏睡。有些人为了不被甩下队伍,会躺在路中间等着队友踩醒自己。
对于炮兵而言,情况更为艰难。除了背负五天的水粮给养外,他们还需要携带110门迫击炮、24门步兵炮、12门野炮以及大量炮弹和维修工具,几乎无处可放的炮弹和设备成了他们沉重的负担。为了减轻负重,他们不得不将大炮拆开,分别携带零件,再在到达目的地后重新组装。尤其是在翻越海拔1200余米的长安山时,不断有炮兵跌入深渊。在这种情况下,前进的每一步都变得无比艰难。
尽管如此,第113师的士兵们依然咬紧牙关,不顾一切前行。他们在13小时57分钟内走完了203.5里的山路,比美军第9军提前了5分钟抵达三所里。这5分钟,正是第113师全体官兵顽强意志力的体现。正是这5分钟的领先,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然而,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第113师面临的,是三所里阻击战的极大考验。此时,他们突然接到报告,得知龙源里有一条可供美军使用的公路,需要立即分兵抢占龙源里。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他们必须迅速反应并改变作战方案。然而,因电报员的错误,他们误将“龙源里”写成了“龙泉里”。时间紧迫,指挥官们在地图上无法找到“龙泉里”,但他们仍决定派遣第337团前往龙源里。
第113师的战士们在三所里与龙源里的双重任务下,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美军为了打通这两条重要的退路,倾尽全力展开攻击,空袭和炮火不断覆盖阵地,但第113师在几乎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仍顽强阻击,成功遏制了美军的反扑。最终,在强大的敌人面前,第113师通过与英军增援的激烈交战,硬生生地守住了阵地。美军不堪重负,在深夜决定撤退。
战斗结束后,彭老总在得知敌人溃败的消息后,感动得泪流满面,并写下了那句著名的电文:“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卅(三十)八军万岁!”这个简单的表述中,包含了对第38军以及第113师全体官兵英勇奋战的敬意。从那一刻起,“万岁军”这个荣誉称号,成为了第38军的专属。第113师在这次战役中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轻步兵行军与坚守战斗的两项纪录,成为了战争史上的传奇。
——参考资料:
1. 江拥辉《三十八军在朝鲜》
2. 王树增《朝鲜战争》
3. 约瑟夫˙古尔登《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
4. 大卫˙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
5. 日本陆战史普及研究会《朝鲜战争》配资机构网
发布于:天津市大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